农业碳中和,你知多少?
发布日期:2022-11-14
在农业试验场上碳中和还是个新角色,农业如何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贡献自身潜在的力量,如何在保民生中拉动生态价值?绿水青山之中,蕴藏了大量的产业机会。
01、从农业食品角度认识碳中和
由于温室气体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碳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了确保“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以内”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碳中和的大潮,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碳资源管理路线。
2021年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确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碳减排总目标。尽管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将农业碳排放列入重点监管行业,我们相信未来农业食品体系下的碳资源管理将为全国乃至世界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通过什么途径做好农业食品的碳资源管理?目前有哪些切入点?
从创新角度来看,农业食品碳资源管理将是应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到这个全新的路径中,具体包括农业食品体系下的减排措施、温室气体固定和再利用、碳资源量化措施、碳资源交易管理等。
从技术角度来看,已经有一些创新案例可以利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减少或者固定农业食品系统的温室气体;还有一些创新实践已经在探索农业措施的减碳效果,并且尝试将这些减碳成果量化;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农业碳资源交易方面的创新案例也开始出现,这将鼓励更多农业食品相关方积极参与到减碳的活动中,从中受益。
从政策层面来看,尽管我国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减碳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重大决策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的主基调,包括农业食品体系在内的所有行业的发展和规划都将向着这个方向推进。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放,为将来农业食品体系的碳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碳排放交易是不可忽视并值得重视的关键路径。我国于2013年6月18日从深圳市开始试点碳交易市场,陆续又在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福建试点了八个碳交易市场。截至2020年,我国碳交易成交总额为98.1亿元,其中广东的成交额最高,达到31.7亿元。
02、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性
农业在推进碳中和方面,也是从两个抓手出发,一方面是碳减排,另一方面是碳吸收。如何在保证农业供给者身份的前提下,衡量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成为目前农业食品发展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表现在农业减排增效、种植固碳增汇、农业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2.1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占比约7-8%,但仍不容忽视
根据OECD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结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从总量的横向对比来看,中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碳排量始终高于欧美,但由于本世纪初,中国碳排总量陡峭爬升,农业碳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随后一直保持在 7%-8%的水平上(如下图)。
图:中美欧农业部门碳排放绝对值及其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OECD)
虽然从总体上看农业碳排在中国的占比不算高,但随着“2060 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推进,农业部门必须在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农业的减排至少还面临着畜牧业导致的大量有害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导致消耗的农副产品较多,化肥替代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农业带来的碳排放量仍然值得关注。同时,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总的来讲,多方数据表明,减少农业碳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碳减排,美国在2002年就成立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协作机构(CASMGG)。中国科技部2007年就已经启动了一个特别行动计划,该计划强调,农业和土地利用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农业碳排放的行业或者环节主要有哪些?根据公开资料报道,农业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前四大来源主要是畜牧业及其肥料使用、农业用地、作物燃烧及毁林。但是,长期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带来了农业各环节不同类型污染的排放,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着碳排放。
图:农业各环节排放物质和减排措施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以种养殖环节为例,水稻种植过程中甲烷排放、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和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
直接碳排放是指水稻、土壤以及微生物等生产过程产生的以CO2、CH4以及N2O等温室气体形式释放的碳,约占水稻生产碳排放总量的70%;其中以CH4形态为主的碳排放约占60%以上,是水稻生产减排的重中之重。
间接碳排放是指在水稻生产中以种子、化肥、农药、燃油以及电能等农业生产资料形式释放的碳,约占水稻生长碳排放总量的30%;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间接碳排放中的占比为33.0%~49.0%。因此,减少稻田碳排放主要是减少CH4的排放量。
以加工环节为例,包装带来的碳排放量尤为突出,其次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防腐剂以及原料废弃物等都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相关的排放,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以及数字化,降低农产品加工能耗、运输能耗和储存能耗,可有效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2.2 新势力:多个行业向碳减排和碳吸收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在走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逐渐涌现出一些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势力,比如减少资源使用、缩短生产时间、减少污染、环境修复等途径,在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呈现成效。
替代蛋白
据估算,若公众能够在满足人体均衡营养的前提下,从现在优化膳食结构至2030年,可降低6621万吨碳排放,相当于132亿棵树1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近几年,替代蛋白市场逐渐火热,在本文前面提到的“我们如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蛋白?”话题中,也提到有关替代蛋白对于碳减排的贡献。
现以植物蛋白为例,从碳足迹的测算来了解植物蛋白是如何减碳的,在新华网报道的一份关于星期零的产品研究报告中指出,选取5种已上市的植物基食品,经过碳阻迹咨询机构的计算,与动物肉相比,5款产品减碳效果高达98%,5款产品每种1千克相当于节省中等汽油车443.8公里行程的碳排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表示,常规肉产品相对植物肉的碳排放高达44.4倍。
同时,按照全国便利店、新式茶饮、咖啡厅、快餐厅总数172.2万家计算,理想情况下,按5款产品计算,每个门店每款产品每天售出10份,假设每款产品含有60g植物肉,售卖365天,一年合计减碳量将达到3355.2万吨。
图:植物基产品碳足迹核算 数据来源:新华网等
垂直农业
而作为垂直农业,其与传统农业的区别,通俗来讲如果将传统农业当作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之上进行耕作,那么,垂直农业就是将一个个水平面的种植系统,移入室内并向垂直方向扩展,以最大化利用种植空间,种植的蔬菜或粮食也不是生长在土壤之中,而是生长在循环水、甚至是含有养分、水分和氧气的细雾之中。简单来说,垂直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更少的能耗、更少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食物,这是农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
垂直农业是种植业的代表,不仅为人类提供经济类的食物,在减碳角度还为人类提供巨大生态价值。以水木九天为例,其在河南辉县市孟庄镇的实验性项目,直接将水木番茄蔬菜工厂搬进了当地的电厂中。通过燃煤热力电厂所产生的余热和二氧化碳与蔬菜工厂结合,使得蔬菜工厂的能耗成本趋于零,而二氧化碳的介入使得产量得到60%的提升。据估算,“固碳+减排”量最高可达3万吨,相当于3万亩原始落叶林,甚至相当于4亿度绿电,8000亩光伏发电的能力。
图: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项目 数据来源:水木九天,35斗研究院绘制
新肥药
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方面之一。然而,化肥又是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的第一大碳排放源,占投入环节碳排放总量的 60%左右。从化肥内部结构来看,每1kg氮肥、磷肥以及钾肥分别会排放3. 932kg、0. 636kg以及0.108kg的标准碳,几乎相当于一棵树半年的吸碳量。
农药是继化肥之后种植业的第二大碳排放源,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测算出每1 kg化学农药会产生4. 9341kg的标准碳。
因此,化肥、农药相关的低碳种植产品将具有较好的减碳效果,一方面,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直接使用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轮作、免耕等低碳种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植业的碳排放量。
针对化肥、农药,目前,已经涌现出众多的减碳方法,如肥料缓释技术、精准施肥和打药、微生物肥料和农药等等。
以微生物肥料为例,可显著加大肥料效果和利用率,减少肥料使用,进而促进碳减排。微生物肥料2019年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年复增长率约8%,截至2021年8月,我国微生物肥料新增登记数量达1108个。与之相左的是农用化肥施用量却持续下滑,据估算2021年化肥使用量将低于5000万吨。
图:微生物肥料产量和化肥使用量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与此同时,国内也不断涌现出农业微生物的创新企业,致力于微生物肥料和农药的发展,推动我国微生物从以芽孢杆菌属居多的1.0时代,过渡到拓展微生物种类以及系列代谢产物制成农用生物制剂的2.0时代,促使微生物产品更精准、更稳定的在田间地头、饲养场等发挥更好地作用。为农业减少碳排放注入新产品,进而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种子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强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核心。推进我国种业绿色发展,是突破我国耕地资源匮乏制约、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病虫害、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业降本、提质、增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育种的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绿色新品种,优质的新品种可以促进水肥的高效利用、适宜规模化机械作业、轻简化栽培方式等等,都是直接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其二,绿色技术,在育种过程中需要优良的土地示范、以及海量种源的筛选,通过高端技术,如设施农业育种、数字化育种等,减少育种水土资源使用以及人工投入等。
2016-2020年,国家审定绿色品种达385个,优质品种655个,仅2020年,审定水稻、玉米、小麦绿色品种就有180个,是2016年的10倍。同时,国家政策不断扶持生物育种以及数字化发展,都是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的象征。
下一篇:中秋味渐浓 月饼飘香往港澳